程颐曾作有《颜子所好何学论》,对性与情的体用关系作了很好的论述,他说: 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
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李土+恭反对画卦说,认为易有太极四句是讲揲蓍的次序。……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应该承认,《易大传》的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裁成辅相论也可以说是对于老子思想的改造。帛书《周易》的《系辞》,与通行本《系辞》内容颇有出入,也不尽同,足证汉初《系辞》也有不同的传本。
崔憬则以形而下者为体,形而上者为用。所以《系辞》的这部分文字应在《庄子·大宗师》篇之前。58王鸣盛撰,单远慕校证:《十七史商榷校证》卷一〇〇《缀言二》,三晋出版社2021年版,第1123页。
27费密:《弘道书》卷中《七十子为后一例议》,《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946册,第34页。52蔡衍鎤:《操斋集》文部卷一〇《诗经尊卜跋》,《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第9辑第20册,第348页。考虑到乾嘉以降对子夏传经之功的肯定以及家法之祖的评价,可知清儒已不愿子夏以早期典籍及宋儒所理解的那种负面形象出现。【5】这实际是在讨论传统所言的学统,而并非道统。
他提出: 愚谓此皆浅之乎测大贤者也。32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二一《斋中读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7册,第630页。
【60】皮氏与惠栋所见略同,都以家法之祖许子夏。摘要:在宋明理学向清代汉学的转型过程中,许多儒家先贤的形象得到了重新塑造,以子夏为代表的孔门传经弟子便是其中的显例。依费氏看来,孔子将道传至七十子,其后传至汉唐儒者,如父于子,子于孙……悠久至今,成为道脉。61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8页。
从顾炎武以日知名书,到惠栋提倡治学重积累,再到钱大昕以驽马十驾自许,倘若追溯其义,无疑都源自子夏、荀子。在孔庙祀典上,清初学者的努力方向之一正是重新恢复七十子整体的从祀地位。这一定位奠定了此后清代学者对子夏的认识根基。惠氏撰有《荀子微言》,不仅深于荀学,而且常常表彰子夏。
朱氏曾有一组题为《斋中读书》的诗,其中说:后儒不晓事,吹毛务求疵……云何七十子,一眚罢其祠?何年复旧典,俎豆敕有司。在明清学术思想转型的过程中,汉唐经师渐为儒者所推崇,与汉唐经学有着内在传承渊源的荀子的地位也发生明显改观。
21费密:《弘道书》卷上《统典论》,《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946册,第6页。在这一过程中,在宋明理学那里绝非圣学正脉的孔门传经弟子逐渐由学术话语的边缘趋近中心,并在从理学到汉学的思潮演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80】 此处所引魏昭事见袁宏《后汉纪》。【63】如果说荀学是清代的一种显学,那么子夏作为其源头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惠氏父子正是希望通过将荀子思想与子夏之说进行沟通,为子夏、荀子一系的礼学思想争地位。例如前代多认为申枨、申党只是转写之异,但朱氏力辨二者并非一人。此外,钱大昕也将汉儒家法上推至七十子,认为:诂训必依汉儒,以其去古未远,家法相承,七十子之大义犹有存者,异于后人之不知而作也。【64】肯定了子夏兼通群经的重要地位。
【58】王鸣盛援此而自命述者,而且同惠栋一样,批评宋儒乃是不知而作。与皮锡瑞同处晚清的盐城学者陈玉澍撰有《卜子年谱》二卷,作为晚清以前唯一一部专门研究子夏的著作,该著不仅考证了子夏的生平,而且对其评价极高。
9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九八《道统考》,《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6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论成人,兼备众才,而终文之以礼乐。
14除惠栋外,其他诸人均反驳朱氏之说,认为门人与弟子所指相同。这与子夏等传经诸儒的学术特质是完全相符的。
各自成家,各守其法,至汉犹然。朱文公之婿黄榦为文公作行状,止称门人而不称婿。自明嘉靖九年(1530)孔庙祀典更定后,一批原先从祀孔庙的儒者或遭到罢祀,或改祀于乡。46费密:《弘道书》卷上《原教》,《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946册,第24页。
【34】费密力主七十子中论罢与汉唐先儒已祀者,皆不可废,【35】甚至理学名臣陆陇其也认为,议定从祀原则时应从宽不从严:孔门弟子亦有不能无疵者,岂可以一眚掩大德乎?【36】 与明儒正相反,清初学者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传经之儒上,除汉唐经师之外,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七十子中的传经弟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代学者对子夏形象的重塑过程,实际上蕴含了对汉学学统进行重构与清理的学术诉求。
清代初年,重建孔门弟子的完整谱系成为一时风尚,此前不被重视的七十子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67惠栋:《荀子微言》不分卷,《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932册,第464页。
由惠栋至皮锡瑞、陈玉澍,子夏的家法之祖与汉学大宗形象可以说一脉相承,而这一形象背后所潜藏的,正是清儒对自身学统的深刻认知。【77】直至治学折衷汉宋的简朝亮,在清末民初仍旧为子夏辩护,认为皆《檀弓》传闻之失也。
受雨露而滋养者,条叶也。54汤斌:《汤子遗书》卷六《十三经注疏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2册,第543页。与朱彝尊考订门人的做法类似,万氏还谱列诸儒传考三十余人,以展现孔门后学的发展状况。较上述诸人更为激进,费密公然对道统进行批判:不特孔子未言,七十子亦未言,七十子门人亦未言,百余岁后孟轲、荀卿诸儒亦未言也……流传至南宋,遂私立道统。
理学名臣熊赐履重构先秦至明末的儒林谱系,虽极力捍卫自孔、颜至程、朱的道脉,却以学统命名其书。另需注意的是,不论《弟子考》《门人考》有何缺陷,在朱氏以后,至少有惠栋、全祖望、王鸣盛、赵佑、郑珍、陈澧等一大批学者,都参与到门人究竟是弟子还是再传弟子的讨论中来。
71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下《仁义礼智》,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9、50页。28李光地:《榕村集》卷二一《文庙配享私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4册,第822页。
【6】表明狭义的道统观念正在受到学统的渗透。【16】万氏以学统取代道统,不仅注重汉唐经师授受源流,而且肯认了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重要地位。